海外代充 “我这么爱你,我们怎么有了距离” 最近看了一条李冰冰的采访视频,戳中了无数人的内心。 李冰冰回忆起十几岁的事情,爸爸用一根扁担挑着行李,送她去上大学。 扁担的一头是爸爸用被子打包的行李,另一头的家里斥巨资买的一个樟木箱子。 父亲苍老的身影,和浓浓的情谊,像一幅画一样,刻在了李冰冰的脑海中。从那开始的几年,李冰冰和父亲的关系非常亲近。 但是最近几年,父母逐渐年老,她也人到中年,彼此的时间都不多了,反而发现跟父母没有那么亲近了。 彼此之间的感情,变得非常客气,客气到有些疏离。 “我不明白为什么,我这么爱他们,我这么孝顺,我们之间还是有了隔阂。” 李冰冰一句话,说出了无数成年人的内心。 我们的内心明明还渴望与父母亲近,可是却再也亲近不起来。我们报喜不报忧,父母也开始小心翼翼。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痛苦之一:孩子还在渴望与父母修复关系,可亲子关系早就变成了渐行渐远的目送。 也许我们心中的爱与渴望,是一种不甘心,也是一种愧疚感。 也许随着年纪的增大,越来越期盼曾经没有被满足的亲情,可是错过的却早已无法挽回。 也许逐渐分离又带有遗憾,是亲子关系的必然。 父母的小心翼翼,是爱也是恨 我们慢慢的发现,父母逐渐被磨平了戾气,再也没有年轻时候雷霆震怒的气势。 随着白发爬上鬓角,随着父母变得“乖巧”,很多人把这称之为“父母老了”。 的确,父母变老后会变得害怕孩子,但是不同的人开始小心翼翼的原因是不同的。 父母的小心翼翼,往往有三种原因。 第一种,爱的延续和丧失的恐惧。 一个人年老以后,面临的死亡焦虑就更加浓重。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变弱,感受到自己力不从心。 他们害怕面临自己的低价值感,害怕让孩子觉得自己“没有用了”,为了避免这种恐惧感,他们用不麻烦孩子的方式,掩饰自己的无助。 父母的这种小心翼翼,是对孩子的爱,是害怕打扰到孩子,也是害怕自己不被爱的体现。 第二种,幡然醒悟的亏欠与补偿。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,大部分都是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。他们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奔波,很少顾及到孩子的心理成长。 人到老年,他们开始反思开始察觉,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有过太多亏欠。 于是,他们开始对孩子好,开始讨好孩子,努力让孩子高兴。 他们是缺乏爱的能力的一代人,即使有爱孩子的心,也并不知道什么才是爱,如何修复与孩子的关系。 唯一能做的,就是尽量对孩子好点,多为孩子默默做点事。这些行为看起来,就好像很客气又很疏离。 第三,害怕被反噬的弱势感。 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强势孩子弱势,父母掌握着很多权利,可以尽情操控孩子,让孩子听话。 现在孩子长大,拥有了话语权与金钱,父母反而成了弱势的那一个。 为了更多的从孩子身上获取资源,他们让自己变得弱势,用愧疚感拴住孩子。 权利关系的置换,让父母站到了孩子的位置,弱小不安又恐惧,仿佛随时担忧自己被抛弃。 就像电视剧《乔家的儿女》中,乔祖望年轻的时候根本不管四个孩子,对老大乔一成颐指气使,把养育孩子的责任交给长子。 到了老年的时候,他需要从儿女手中要钱养老,他开始变得卑微,甚至有些“怕”乔一成。这种怕,是害怕自己遭到反噬,是害怕孩子不再给自己养老资源。 孩子的无助,是渴望的呐喊 每当看到父母开始小心翼翼的时候,我们会觉得失落,有种“永久丧失”的感觉。 有一个朋友说,小时候她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,跟父母一直亲近不起来。 年轻的时候,总是跟父母吵架,一定要争个高低对错,双方互不相让。 人到中年之后,她开始后悔曾经的行为,她试图跟父母修复关系,享受亲子最后的亲密。 可是,她除了给父母买东西、花钱以外,想不出什么方式。 每次她回到家之后,父母就赶紧忙里忙外,给她做顿饭,看着她吃下去。 她给父母发个红包,父母给她炖只鸡,成了唯一的情感牵绊。至于聊什么,沟通什么,基本上只有一句“都挺好的”。 渐渐的,渐渐的,她意识到自己可能这辈子,再也没有机会与父母建立亲密联结了。 我们很多人也都是如此,看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,从剑拔弩张到相敬如宾,对亲情的渴望越来越浓烈,失去的感觉也越来越浓烈。 其实我们渴望的,并不是真实的父母,而是理想中的父母。 理想中的父母能够给我们无条件的关爱,就像我们身后的一堵墙,是我们安全感的来源。 真实的父母却并不懂得爱的方式,对我们的爱也充满着伤害的味道。 随着成长的步伐,我们越来越渴望理想的父母,渴望理想中的爱与陪伴。那种求而不得的感觉,让我们只能回过头来向父母渴求。 可是,真实的父母无法给我们理想的关系。我们并不是在父母开始小心翼翼时,失去了亲密无间的亲情,而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丧失了。 我们开始渴望与父母修复关系,也许是内心深处,渴望被爱的呐喊。 都说没有好好活过的人,最害怕死。没有好好与父母爱过的人,最害怕分离。 清爽的亲子关系,需要与自己和解 出于东方文化的集体潜意识,让我们觉得与父母亲密,对父母忠诚才是唯一正确的选项。 与父母亲近真的这么重要吗? 与其说渴望与父母亲近,不如说是自己对亲密的渴求。 我们不能接受与父母的分离,不能接受自己低浓度的情感关系,只能把这种不接纳投射到了父母身上,认为父母与自己之间没有爱。 其实,这也许是我们没有与自己的内在父母和解,不能好好欣赏自己,不能好好爱自己,没有活出自己人生的宽度与浓度。 就像《都挺好》中的苏明玉,她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,没有被父母好好爱过。 长大之后,她没有用力讨好,去修复与父母的关系,而是用好好爱自己的方式,实现与自己的和解。 她收起自己的锋芒,接受了一个真正爱她的人。她做自己的父母,拥抱童年的自己,努力寻找父母曾经爱过自己的蛛丝马迹,告诉自己“我是值得被爱的”。 让自己沐浴在爱中,敢于爱与被爱,与内在的父母和解,才是我们走出原生家庭的开始。 这一生与父母的关系,一直都是纠结矛盾的。 渴望亲密又亲密不起来,想要远走高飞又觉得分离是一种不幸。 真正的爱,并不是传统的中国式“黏糊关系”。 曾奇峰老师说,好的父母应该是清爽的人。 所谓清爽的人,指的是在关系中边界清楚,不黏黏糊糊;能够自得其乐,不依赖他人;尊重他人的边界,为各自的情绪负责。 无法亲近的时候,彼此祝福,各自安好,相忘于江湖,也不失为一种选择。 好好爱自己,充分过好自己的一生,能够不负此生,这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回馈。 最后说一句,如果真的想要和父母修复关系的话,可以试着互相麻烦。 我们中国人认为客气才是一种礼仪,但是实际上,亲密的关系就是要互相麻烦出来的。敢于麻烦父母,也引导父母多多麻烦我们。 麻烦是一种爱,是一种依赖,客气不是。 作者|妙黛编辑|花花 儿童青少年临床心理咨询、治疗及干预必修课,扫码报名 ![]() |
1
![]() 鲜花 |
1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业界动态|珲春新媒体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请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