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账户
珲春新媒体

自媒体资讯干货

亲爱的游客,欢迎!

已有账号,请

立即登录

如尚未注册?

加入我们
  • 客服电话
    点击联系客服

    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    客服电话

    400-000-0000

    电子邮件

    xjubao@163.com
  • APP下载

    珲春新媒体APP

   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

  • 官方微信

    扫描二维码

    关注珲春新媒体公众号

珲春新媒体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建设新农村不能只靠美好愿望

2022-09-30 发布于 珲春新媒体
福利免费看在线看最火影视 https://www.fulikan.cc

  基于对农村的热爱、对农民的同情,有一部分学者、专家在持续鼓吹让资源流向农村,让农村保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。这部分学者、专家站在道义制高点,却可能是好心办坏事。好在农村发展并不按这些学者的愿望走,而是走向了城市化带动起来的现代化。

  农村人口持续外流,农村土地持续被征用,资金也随着人口流出,这是农村难以避免的情况。但一部分专家认为,要让人口、土地、资金这三大要素回流,以此让农村维持稳定,让农民种植有机农作物,减少环境污染;同时在农村推广教育,搞合作社,动员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下乡支农,复兴农村文化;为了防止流民问题和贫富分化,还要反对土地私有化,避免造成农村游击队和城市贫民窟问题。

  前几年,有一位农村问题专家呼吁种子公司为农民留传统种子,认为杂交种子掌握在种子公司手中,成为谋利工具,原来农民自己留种就可以,现在每年都要向种子公司购买,这种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支出,另一方面还让种子不安全。

  如果这个理由成立,那么各种种子公司都应该破产,袁隆平也不应该选育出杂交水稻。农民使用种子公司选育品种,一定有其道理,此前农民确实可以自己留种,但是收获不好,慢慢就选择从市场购买种子了。

  部分农村专家希望在农村搞合作社,农民互相帮助,希望搞传统有机农业。前些年农村合作社风靡一时,不过现在基本上都成了空壳,说明这种合作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农村。传统有机农业确实有不少地方在做,但成功的比较少,只有少部分群体有能力消费,一般要成立专门品牌才能销得动,靠单个农民或几个村庄单打独斗不可能成功,现阶段有机农业对解决整个中国农业问题起不到多大作用。农村没有互助组织,但已经可以实行机械化耕种,耕地和收割都可以采购服务,提高了效率,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互助。

  至于让知识青年下乡,复兴农村文化,这一设想更是逆潮流而行。知识青年下乡,和农村会有哪些结合点?乡镇干部都把家安在城市,适应了城市生活。农村文化并不神秘,是在小农经济体下形成的一些风俗习惯,这些年随着人口持续流出,农村确实不热闹了,但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,可能让农民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。

  这些年不少地方按专家想法进行建设,但成效寥寥,即使有成绩,那也是短期内被树为模范后资源倾斜的结果,并不是常态,也没有指导意义,不可能以点带面。

  专家希望将农村打造为风景优美,农民生活殷实、和谐喜乐的理想之地,愿望很美好,他们为农民悲惨境地鼓呼,希望资源进行倾斜,树立人格魅力,他们也许是以很高的道德标准进行自我标榜,觉得自己能拯救农民于水火。

  但这种逆历史潮流的想法并不会起到什么作用。农民面临持续性的人口流出,农业的吸引力也会持续降低,农村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边缘化。封建社会时期,农业创造了社会上绝大多数财富,但是现代社会的财富构成已经非常丰富,农业创造的财富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,而且还越来越少,农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政府补贴,这一点不仅中国如此,发达国家同样也这样。

  农村并不是越来越穷,而是越来越富。近日我坐高铁从广东到河南,沿途所见,高楼林立,富庶地方的农村已建到三四层楼,普通地区也很多是两层楼。农村面貌也有很大改善,交通便利,村庄地面硬化,基本上都买了小汽车,生活垃圾也实现了定点回收。

  农村日渐富裕,恰恰是靠城市反哺而得。一方面国家富裕后有能力照顾农民,另一方面农民可以进城务工。未来更多人走进城市后,留守在农村的那部分人的人均占有资源将会更多,这会更有利于农村发展。

  (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)

(文章来源:证券时报网)

文章来源:证券时报网
1

鲜花
1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

请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

相关阅读

  • 珲春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  • 珲春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  • 珲春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  • 珲春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  • 珲春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  • 珲春新媒体
    1970-01-01
珲春新媒体

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

相关分类
热点推荐
关注我们
珲春新媒体与您同行

客服电话:400-000-0000

客服邮箱:xjubao@163.com

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

珲春新媒体 版权所有

Powered by 珲春新媒体 X1.0@ 2015-2020